:::
現在位置首頁 > 通識學刊 > 通識學刊各期目錄 > 四卷一期(2016)
  • 回上一頁

四卷一期(2016)

探究通識教育與環境教育融滲取徑

  • 點閱:7794
  • 推到 : FacebookTwitterplurk
    • 資料來源:臺灣通識教育策略聯盟暨品質策進會
    • 日期:2016/03/22

    作者

      何昕家(Sin-Jia Ho)

    關鍵字

      通識教育、環境教育、融滲、取徑

    中文摘要

      《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》書中(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,俗稱哈佛紅皮書)提及通識教育並不是一般性的空泛教育,也不是無所不教的教育,而是在學生受教育中,讓其可以培養為負責任的公民;書中也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備有效思考、溝通、適切判斷及認知價值的能力等四項條件,才能成為完整的個人。通識教育的命題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深刻的討論與省思,時至今日,通識教育與公民素養以及培育公民的責任息息相關。而在 1990 年,環境教育學者 David Orr(譯為奧爾)便提出「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」的論點,透過這一句話,連結起前述通識教育是培養公民的過程以及養成不同能力的途徑。通識教育也是環境教育得取徑之一,同時,環境教育所提的環境若以廣泛的定義去解釋,所有專業領域均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,本研究便是透過環境教育相關重要文獻與《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》,進而與通識教育進行連結與對話,希冀透過如此對話,對通識教育的範疇產生一條不同的取徑與實踐,此取徑也能連結到真實社會。本文最終透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實踐進而強調環境教 育適合在真實環境中 (in) 進行教育、教育有關於 (about) 環境的知識、態度、技能,並且為 (for) 實踐永續環境而進行教育,透過此三個層次的理念,連結至通識教育也是能進行延伸與對應,從《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》反思至今日的通識教育,也是希望可以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教育;教授知識、態度與技能;最終希望能深化產生行動。而在環境教育中所重視的覺知與敏感度、概念知識、價值觀與態度、行動技能、行動經驗等,也是呼應與連結到書中所提及相關能力建構。在通識教育廣泛的範疇中,希冀 透過環境教育的對話與連結,尋找到不同的取徑,而這一條取徑是能夠符合當代社會脈絡與思潮。

    引註本文

    中文APA引用格式

    何昕家(2016)。探究通識教育與環境教育融滲取徑。通識學刊:理念與實務,4(1),137-174。

    APA Format

    Ho, S. J.(2016). A pre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ths in the realm of general education.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: Concept & Practice, 4 (1), 137-174.

    附件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