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現在位置首頁 > 通識學刊 > 通識學刊各期目錄 > 二卷三期(2014)
  • 回上一頁

二卷三期(2014)

通識教育作為大學基礎與核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(黃雅淳、劉金源)

  • 點閱:8439
  • 推到 : FacebookTwitterplurk
    • 資料來源:臺灣通識教育策略聯盟暨品質策進會
    • 日期:2014/11/19

    作者

      黃雅淳(Ya-Chun Huang)、劉金源(Jin-Yuan Liu)

    關鍵字

      大學精神、通識教育、基礎與核心課程、公民素養、課程改革

    中文摘要

      大學教育目標為何?大學應如何幫助正值人生可塑期的年輕人成長與發展?大學如何詮釋、提升和傳遞文化價值?當前是知識經濟的時代,需要有專業、有創意、有視野、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投入社會的各行各業中,此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目的。因此,大學教育所需面對的問題是:如何因應各大學的發展目標與特色,以及回應社會需求等現實條件所產生的個別差異,規劃並建置合適的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?本文的基本觀點是,大學之建立與發展,應以培育當代世界公民的素養為核心理念,而不應僅是某種職涯上的專業能力訓練機構。故作為全校性、跨學門基礎教育的通識教育課程,應作為發揮此理念的實踐途徑。國立臺東大學以發展成為一所「具有特色的優質教學型大學」為教育目標,因此,教學品質的提升乃是辦學的第一要務,再與區域文化及自然資源環境整合,建立學校特色。通識教育以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備公誠愛嚴情操、術德兼備、博雅涵養的現代公民為理念,並以作為大學基礎與核心教育為定位,以廣博涵養建構宏觀視野,強化通識與專業課程之融通。自 102 學年起開始推動通識教育學程與組織的改革,建構新的通識課程架構,並預計於 103 學年正式實施。新制通識課程架構將透過「語文能力課程」的強化、「跨領域核心課程」奠基與「博雅課程」的拓展,以及「大學探索體驗潛在課程」的參與,建構「作為進入公共領域閘門入口」的大學通識教育,鼓勵社會參與及實踐,以培養學生在堅實的專業技術能力外,仍然擁有溝通學習、批判思考、塑造品格、尊重他人、關懷生命、創造美善、迎向全球化的能力,使其有自覺地培育自身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的大學知識份子。

    引註本文

    中文APA引用格式

    黃雅淳、劉金源(2014)。通識教育作為大學基礎與核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: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革新之目標與策略。通識學刊:理念與實務,2(3),75-108。

    APA Format

    Huang, Y. C., & Liu, J. Y.(2014). A study on the ide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the university foundation and core education: The goals and strategies of Taitung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novation.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: Concept & Practice, 2 (3), 75-108.

    附件下載